在古代,酒不但是敬人之佳肴,还有消毒驱瘟疫之功效。酒与火其相同之处,都是能驱寒增热,散阴提神。人一喝酒胆就大,中气足,口气粗,力气大。一人喝酒全家无疫,因为喝酒有如下好处:
一,喝酒舒筋活血这个是肯定的,经常喝酒的人不太会有关节炎,腰酸背痛什么的,即使伤风感冒,酒一喝,汗一出要比吃药好得多,而且没有副作用。
二,喝酒能舒解心情与疲劳。如果一天劳累后回到家气气闷闷,饭也吃不下,把酒瓶一开,酒香味一飘,笑言笑语就会飘满陋室,再穷的家,一有酒香便会允满生机,满满幸福。再苦的人,酒杯一端,满脸红光,什么烦恼呀疲惫呀一扫而光。
三,酒能成事,交谊会友。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就是这个道理。酒能联络感情,许多事,许多情,都是在酒桌上办成的。生意场上酒杯一敬,合同就签了。领导面前,替他把酒一挡,职务就升了。强盗面前,酒瓶一摔人就跑光了。小偷一见,酒鬼上前,人就无影无踪了。这个都是酒的魅力,谁人不识酒?不服不兴。
四,酒还能淘怡情噪。一喝酒,人的心情就会兴奋,侃侃而谈,陌友成知己,生人变熟人。酒能激发舒情,出口成章,酒杯一碰解误会,还能"杯酒释驾权",喝了酒就省得开车了嘛。
五,酒能成诗仙。譬如诗人李白,许多优美诗句都是在酒后写出来的,如: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
喝酒之人不糊涂,如果喝酒浪费了钱财,但酒桌上还能把酒钱赚回来。
六,酒非待能驱瘟,还能驱鬼。居说,远古代时候清明节等过其它斋节是不供酒的,只供香蚀纸烟,或者一杯清茶。为什么呢?居说,酒在阴间是不流通的。因为,酒驱寒,寒属阴,阴是见不得光的。但酒中见曰月,温酒论英雄。酒是有温度热气的,特别是古代,穷人一般是没有钱喝酒的。一般喝酒之人大多是人逢喜事,三友相邀而喝。因为不经常喝酒,所以酒量不大,一喝就醉。喝酒是需要煅炼的,酒量是练出来的。水浒传武松能喝三五大碗,虽然是夸张了些,酒也没有如今这样的52度,那是家酿的酒,最多15度左右,一般小媳妇也能喝上几碗。但武松在宋代酒量应该是算得上好的了,他也照样能误事,这个是千真万确的。相比与那些怨死的鬼,有的是喝酒之后一脚踏空误入山谷而死,有的是酒喝多了身上发热,想跳入河里洗澡,但他忘了自己不会游泳,而淹死了。而死后到了阴间还是想着酒,于是去庙里偷,或者跟着要好的死鬼去喝斋,好比人间的吃白食。当然了,越是不化钱的酒越是多喝,一喝就又发起酒疯来了,连闰罗皇也管不住,于哭天喊地,一闹就是半夜。那时坟堆里有的哭声,有的嚎叫,多半是酒鬼喝醉了在闹。所以,在古代阴间是严格禁酒的。
但到了唐朝有个诗人叫杜牧,他也特别喜欢喝酒,酒瘾不输李白。有一次清明节,他去给一个逝去了的远房亲戚上坟,那天天气比较热,而且有点雨水霏霏,时间已近晌午,路上上坟拜祖的人又比较多。杜牧身热口干,肚子又饿,酒瘾上头,心情又不佳。他嘴里念念叨叨,说了二句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刚念了二句,实在屏勿牢想喝酒,刚刚看到路边一个放牛的牧童,问了问,于是不管三七廿十一,写了后二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
于是,从杜牧开始,流传至今,酒就成了千古流芳的一种既能享受,又能怡情,既有雅兴,又有文化的一种高雅之品。特别是清明时节,上坟供酒,敬献祖宗,酒是断断不能少的。非待要敬上先人,还要邀上三五亲友,一同畅饮。于是,酒就非待成了活着的好友相处时必不可少的敬恭之品,也成了在世之人与逝去的亲友相互联络感情的一汪清泉。上坟祭祖,如果没有酒,好象贻慢了先祖,于心不忍,大逆不道,实属心里有愧呢,而且清明节祭拜先祖大家会不约而同的首先想起了杜牧广为告知的名酒一一杏花村。如今,杏花村酒厂的兴旺其实是借了杜牧的光,因此,你如果有机会到山西杏花村酒厂光顾一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杜牧的千古名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