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却也在几经战乱中阻碍了白酒的发展,民国时期,中国酿酒业极度的削弱。当时兵祸灾荒不断,粮食短缺,许多酒厂在这种风雨飘摇的环境下濒临破产或者直接解散。
历史书上常见的“新中国成立,民族工业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如今看来,已成往事。然而,一穷二白的状态体现在酒业,则光看以下的数据便可说明:
晋裕汾酒公司,年产酒千克,且汾酒在市场上售价最高;抗战时期,酒厂被日军抢掠一空。抗战后,从废墟中再度开始。
茅台酒厂,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员工几十名。
五粮液酒厂,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只是家族传承的糟房。年的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还未见五粮液身影(宜宾五粮液酒厂正式得名则是在年)。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于年举办时,整个中国的白酒产量不过十余万吨。对比年全国白酒万千升(约合万吨)的数据,当时的酒业状况可见一斑。
年至年的五届全国评酒会,便见证了这一段发展振兴之路,也奠定了现代名酒的基础。
第一届评酒会
年,周总理亲自倡导,在北京进行首届评酒会,由于是首次评选,所以产品标准和评选规则都不清晰,后来确定的评选依据为:
(1)品德优良;
(2)在国内获得好评并为全国大部分人所欢迎;
(3)历史悠久且在全国有销售市场;
(4)制造方法特殊、具有地方特色
经过层层筛选出四大名酒:山西汾酒、贵州茅台、四川泸州老窖特曲以及陕西西凤酒。
第二届评酒会
年,第二届评酒会依然在北京举行,本届初步制定了评酒的规则,按照酒的色香味来评选,评选出了八大名酒,按照名次来算,茅台也仅排名第五: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酒、全兴大曲、茅台酒、西凤酒、汾酒、董酒。
实际上,这次的评选也非常的主观,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家都觉得香气越大的酒就越好,所以浓香型赚大了,全部名列前茅,刚刚起步的五粮液更杀到了第一名。
第三届评酒会
年,第三届评酒会在大连举行,这一届评选更加规范,由22位评审组成的白酒评酒团按色、香、味、风格四个方面品评名酒,同时第一次确定了按照香型进行酒类评比,评选出了八大名酒:茅台、汾酒、泸州老窖特曲酒、五粮液、古井贡酒、董酒、剑南春、洋河大曲酒。
区分香型之后,避免了不同香型的碰撞造成的不可比,也让评选员有了依据。但是依然有乌龙产生。
老牌名酒西凤酒,自己报了个清香型,惨遭淘汰。而浓香型的典范款全兴大曲,居然也报了个清香型,也被淘汰。后来细问追究才知道,四川人对于这个“馨”字和“清”字发音分辨不清,馨浓香型被误会成了清香型,可惜了。
第四届评酒会
年,在山西举行了第四届评酒会,这次倒没出什么八卦乌龙,从种酒样中评选出全国名酒13种、优质酒27种,西凤、全兴大曲一雪前耻,重新荣登名酒宝座。相比第三次评酒会,中国名酒多出双沟大曲、黄鹤楼酒、郎酒。
第五届评酒会
这一届就厉害了,年在安徽举办了第五届评酒会,这次评酒会是迄今为止举办的最后一次全国性的评酒会,参赛的样品酒有种,为历次评酒会之最。
评酒会最后共决出金质奖17枚(又称十七大名酒),银质奖53枚(又称五十三国优)。对比上届评酒会,本次评酒会新增的中国名酒有武陵酒、宝丰酒、沱牌曲酒、宋河粮液。
但是,之前已经举办了四届的评酒会,成为了国内酒类顶级赛事。所有的酒厂深知,一旦能获得国家级奖牌,不仅知名度提升了,酒的价格也会倍增。于是全国评酒评比开始有了水分,有些酒样送选时非常优质,是为了参加评选,刻意酿出的,市场上根本没有销售。因此,评酒会的公正性受到广泛质疑。在第五届评酒会上,文君酒因为屈居银奖,怒而退出比赛,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
名酒越评越多,来自外界的干扰越来越大,参评样品与市场流通产品差距甚远,为了保护“中国名酒”这一权威称号,最后国家毅然决定停办全国评酒会,从此,第五届评酒会成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