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叶圈里,有一个很坑爹的问题,但经常被资深茶友拿来用,专考那些刚学着喝茶的小白们:
“来,小王,你最近开始喝茶了,那你跟我说说,中国十大名茶都有哪些?”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铁观音、信阳毛尖、祁红……额……那啥……”
提问者得意地一笑,就差捋胡子了:“小王啊,茶叶的学问大着呢,慢慢来,以后我一点一点教你。”
是不是特别酸爽,说它坑爹,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因为这“十大名茶”有好几个版本,不同机构在不同时间段评的,而且有很大出入,即使你能答出来,也得和别人掐架打嘴炮争论一番,根本没有意义。
以后有人要是问你,你就说:“七八个版本呢,你让我说哪个?他们自己都评的不一样,我怎么回答?哎刘哥你上次给我喝的那个XX茶味道不错,再给我点,让我再学习学习。”
一招反客为主,攻守易位。
但不管名单有什么出入,所有入选的茶叶,肯定都是相当有名气的顶级名茶。
所有名茶,一开始都是默默无闻,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力量,让它们名扬全国,甚至享誉世界的呢?
产地:有名的产地是成功的一半
明朝有个学者叫许次纾,他写过一本有名的饮茶专著——《茶疏》。在书中,他写道:“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
凡名山大川,大多环境独到,气候宜人,草木繁盛,因此风景秀丽,适合各种动植物生长,而好茶很多出自高海拔、多云雾之处,所以这里产出的茶叶,往往品质优异,比如黄山的黄山毛峰、苏州洞庭两山的洞庭碧螺春、庐山的庐山云雾茶、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因此“名山出名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庐山
有一定道理可不是绝对真理,千万别一根筋,之前有个网友在我视频里评价,说海拔米以上的才能是好茶,崂山茶有几个茶园是在米以上的?
我一看,吓一跳,肯定是一个也没有,这不是逼我们上巨峰(崂山最高峰,海拔多米)去种嘛,这是北方,到了冬天,别说茶树,茶农都得冻抽抽了。
并不是说所有品质优良的茶叶都产自高山之上,也是不所有好茶都能称为名茶,名山之所以出名茶,除了自然条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产地的知名度对茶叶本身的加持,其中有两个原因:
1、一个有名的产地,不管是山、是水、还是湖,都会让人快速记住这种茶叶的名字,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西湖龙井。西湖是中国最富盛名的景点之一,可西湖龙井并不是产在湖里,龙井等几个产地村离着西湖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但都属西湖景区的范畴之内,一旦加上西湖两个字,西湖龙井之名就好记多了。很多极品名茶虽然在茶友圈里如雷贯耳,无人不知,可一旦出了茶友圈,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如涌溪火青、屯溪绿茶。但西湖龙井之盛名,不知道的人,反成了异类,这就是沾了产区名头的光。
洞庭碧螺春也是一样,很多人以为是洞庭湖产的,所以它也沾了洞庭湖的光。
2、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饮茶的人很容易将头脑中联想的产地环境,与茶叶迅速建立起联系,在没喝之前,就已经倾向于相信这里出产的茶叶,品质应该不凡。
这就是黄金标准法则的威力。
黄金标准法则是现代营销领域(尤其是产品定位理论)里一套非常实用的方法,其本质就是把要宣传的对象A,和人们心中已经建立起来的形象B联系起来,来说明A和B一样好,甚至是更好。
举个大家能天天看到的实际例子:
青花郎这个酒,如今天天在央视打广告,主文案就是:中国两大酱香白酒之一。
生怕你还是看不明白,然后再加上一句:“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接壤的赤水河畔,诞生了两大酱香白酒,其中一个是我”
那另一个不就是茅台?除了茅台就是你了,那你敢这么说,还在央视打广告,品质一定相当不错,买瓶试试。
青花郎黄金标准里的标准,或者叫锚点,就是茅台,所以青花郎这个价格,也跟着茅台上去了。
为什么这个招好用呢?你单记一个青花郎,原本意识里是没有概念的,所以这个东西是抽象的,不好理解,也就记不住。
但是茅台已经在大家意识里牢牢占据了位置,就好比是消费者大脑里的锚点,你通过这个锚点在去解释自己,自己的原本抽象的形象马上变得具象了起来,也就好理解了。
青花郎和茅台是同一类别的对比。
茶叶和产地是不同类别的对比。
西湖龙井这四个字,龙井是茶叶名,西湖是景点。你对茶叶没有概念,但你对西湖了解呀,什么“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都想起来了,即使你没去过,还没看过吗?
就一个字,美!
西湖美景
这个地方产的茶叶,那能错了吗?
其他名山名水产的茶,也是一样,都是借了产地的光。
所以我们崂山茶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尚属小众,但在省内的知名度,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崂山的功劳。
走上层路线:名茶的决定性条件
除了名山名水的加持,有一种方法,能让一种茶,从默默无闻,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崛起,闻名天下,那就是走上层路线。
洞庭碧螺春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手工制作碧螺春
碧螺春的历史是很长的,最起码得有多年,一开始叫洞庭茶,唐宋的一些典籍中就有记载,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就说:“江南东道苏州长洲县洞庭山,按苏州记云,山出美茶,岁为入贡。”
后来叫“吓煞人香”,意思就是香气吓死个人,但是洞庭碧螺春真正名扬全国的,还是因为康熙赐名。
康熙三十八年(年),康熙皇帝南巡至苏州,时任江苏巡抚的宋荦向康熙进献了当地的洞庭茶,品了此茶,品茗无数的康熙立马喝服了,拍案称绝,问叫什么名,一听叫“吓煞人香”,脑子有点大,觉得非常不雅,说朕赶紧给你们改个名吧。
“据其翠绿若碧、卷曲如螺、采制于春,即兴御笔亲书“碧螺春””。
朕这个名起的有学问吧
我估计,江苏巡抚早有预谋,故意说了这么个名,就是要让康熙亲自取名,跟现在让领导现场题字是一个意思。
以后碧螺春年年进贡,成了贡茶,名声在外,所以也成了中国十大名茶名单里的常客,而且总是排在西湖龙井后边。
再比如茉莉花,这种茶更典型,虽然宋朝时已经有小规模的生产,但不成气候,真正出名比较晚,清朝咸丰年间才开始大批量制作。
康熙年间开始,清朝的权贵们开始流行用茉莉花、玫瑰花熏制鼻烟,咸丰年间,北方的茶商去福建收茶叶,发现这里种植茉莉,突发奇想,试制了一批茉莉花茶,并带回京城,没想到一炮而红,瞬间销售一空。
福州茉莉花茶
这种茶非常受京城里的王公贵族,八旗子弟们的喜爱,尤其是西太后老佛爷,那简直就是茉莉花的头号粉丝,自己喝的是如痴如醉,也经常赏给外国人喝。
听说老佛爷经常把茉莉花送给外国贵妇人们
上行下效,民间也立刻流行起了茉莉花茶,并且开始影响天津、山东等地,一统北方的茶叶市场,就比如我们山东,80年代之前,基本上没别的茶什么事,就喝茉莉花,以至于80年代崂山茶刚兴起的时候,很多青岛人都接受不了,喝了一口直皱眉头:“这什么味,赶紧换茉莉花”。
不过茉莉花虽然流行,但在很多人眼里,不能算正经茶叶,更不能算名茶,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稍后会跟大家讲到。
不管是国内国外,上层路线这招都好使,更晚的祁门红茶成为顶级名茶也是这个路数。
祁门过去只产绿茶,据说品质一般,打不开销路,逼得没办法,年借鉴了其他地区红茶制作的方式,开始制作红茶,没想到一炮而红,不过不是在国内红,是在国外红。
过去中国人不怎么喝红茶,红茶主要是出口到英国等地,这个茶迅速获得了英国贵族们的认可,据说英国老佛爷——维多利亚女王就非常喜欢,说是睡觉前必须整一盅,作为睡前茶,否则就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平时也领着王子公主们喝,所以祁门红茶被叫做“皇室御用茶”。
维多利亚女王是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君主
上行下效,贵族老爷们也是爱到不行,由此引领普通阶层的喜好,英国人因此把祁门红茶列入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清末开始中国所有茶叶都受到印度和锡兰红茶的打击,出口量一蹶不振,唯独祁红一直坚挺。
上文提到的都是过去的名茶,走上层路线这招放在现在,也管用!
刚才我提到,红茶在中国过去属于小众茶类,喝的人不算多,但是从年-年全面复兴了,喝红茶的人是越来越多,而这都要归功于一种顶级红茶的诞生——金骏眉。
关于金骏眉的诞生,有两个版本,年夏天,正山堂的掌门人江元勋(版本一)或者是梁骏德(版本二当时的制茶师)在北京几个朋友的建议下,改变了传统正山小种的一芽三叶的用料,学习用极品绿茶的制茶方式,用单芽茶直接做高端红茶,结果香气和滋味大不一样,试制了两批,拿到北京去,结果一炮而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金骏眉为单芽茶,如今其他工艺相似的武夷山红茶也可以叫金骏眉
是谁发明的金骏眉并不主要,重要的是那几个“北京的朋友”,这几个人都是很有能量的人。本来主意就是他们出的,又是这几个人将金骏眉带到了北京,在特定圈子里流行开来,结果没几年就火了,成为了顶级红茶的代表,在全国范围内流行。
从没有一种茶能在如此短(几年)的时间赚取如此高的名声,当江元勋他们第一次做茶的,也绝不会想象到金骏眉有如此大的成就。这背后当然有正山小种数百年红茶制作工艺的传承,有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有能量人士的推波助澜,但这些都不是金骏眉成为顶级名茶的主要原因,最根本原因是:
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出现了新兴富裕阶层,他们对包括茶叶在内的事物产生了新的需求,从生理感官上,对味道极致追求,从精神审美上,对外形更是精益求精。
金骏眉的诞生,完美契合了这一时间点,从而引爆了潮流,几乎一夜之间,响彻大江南北。
从碧螺春、祁门红茶到金骏眉,一种名茶的诞生,往往就是由当时富裕群体和权力阶层其特有的审美和欲望所决定的,精英人士说好,那就是好,说差,那这茶就没戏了。
不光是名茶,名酒也是一样,大人物的喜好是关键,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最好是帝王,稍差一些也得是个苏轼、陆羽什么的,最次最次,怎么滴也得是个品茶专家吧。
西湖龙井虽历朝历代都负有盛名,但真正拥有今天这样数一数二的地位,也是抱了乾隆的大腿
刚才我说茶叶的产地很重要,大多是名气很大的地方,这些风景名胜之地,自古以来就是精英阶层喜好的地方,就比如乾隆,先后四次跑到杭州看茶叶,他们去的多,自然就会和当地的茶叶有接触,近水楼台先得月,只要品质不错,出名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没有顶层精英阶层的认可,茶叶再好,也很难成为全国名茶,上行下效的威力实在是太大了。
稀罕物:名茶的另一个名字
一种茶,滋味好,香气高,外形漂亮,那它能否成为一种顶级名茶呢?
不一定,只要它产量高高的,也就是说,是个人都能买到,那它就不具备顶级名茶的条件。
产量大,价格就低,价格低,购买起来就没什么难度,这样即使你外形、滋味做到再好,也没用。
毕竟,物以稀为贵。
上文我提到的茉莉花,就是这种情况,虽然喜欢的人多,但是因为产量大,价格低,即使王公贵族们喜欢,很多人依然认为花茶不是真正的茶,又廉价,登不了大雅之堂,以至于物质条件提高了之后,从90年代开始,茉莉花的地位开始动摇,虽然依然有大批的粉丝忠实坚守,但整体的火爆程度在北方开始消退,西湖龙井、金骏眉、太平猴魁、白毫银针等名茶接连粉墨登场。
我说的可是过去一般的茉莉花,如今的茉莉花那牛掰了,摇身一变,开始走高端路线,不用普通烘青,用如一芽一叶或者是单芽茶的高端材料做茶胚,窨花工艺从2、3窨变成8、9窨,价格也上去了,一两千一斤的茉莉花不算稀奇,所以茉莉花开始有了全面复苏的迹象。
西湖龙井产量一年就几百吨,洞庭碧螺春更少,产量多的年份也就吨,太平猴魁的主产区猴坑,那就更可怜了,央视去年节目里介绍不到80吨,涌溪火青,少到根本就没法统计,都快成传说中的茶了,那个牛栏山肉桂,按克卖的,就一泡,小一千没了。
但物以稀为贵,不代表物以稀为好,浙江丽水松阳是产茶大县,你能说当地名茶——最高几百的松阳银猴就一定比多的碧螺春差吗?要我说,不一定,这就是个人口味问题,说碧螺春味道不咋地的也有不少。
可为什么说名茶必须产量少呢,因为这是精英阶层的需求决定的。
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当然,三哥除外),但有阶层之分,不同的阶层,其掌握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是不一样的,比如大资本家和小资产阶级。相同的阶层有相似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等。
为了表明我所在的阶层,展示我的阶层身份,我必须要和下一个阶层有明显差异,人为的造成一种阶层区隔,这就是著名的区隔理论。
通俗点说,就是装X,只要到了一定阶层,装X(表明与自己下面阶层的不同,或者模仿自己上面的阶层)就是刚需。
那用什么来区隔呢?
名牌衣服、宫廷菜、奢侈品包包、大别墅、豪车、贵族教育、装饰品……物质与文化层面都可以。
昂贵、高雅、美观、稀少,任何用来装X的东西,都有这几个特点。
很不幸,名茶自古以来,就是阶层区隔的工具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效的那种。
茶叶作为日常饮品,与生活结合的太紧密了,来了人,就要喝茶。
”来来来,王总,尝尝我这金骏眉,正宗桐木关的,这托了朋友跟当地茶农提前订的,老费劲了。“
所以名茶,它不单单是茶叶,它是一种符号,是文化资本,是显示你身份的工具,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小G茶,我之前写了一篇小G茶的文章,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你说,这茶要是不费劲就到手了,那还能体现自己的身份吗?
所以大家以后就不用抱怨名茶怎么这么难买,假货横行太厉害什么的,没有假货的茶,你压根连看都不看,要选名茶就得学会判断真假。
别嫌麻烦,自找的。
有些茶,因为产地确实小,产量有限,天然具有稀缺性,但有些茶,产量极大,但为了能进入精英阶层的法眼,要出名,就要做到稀缺性,而这种稀缺性,是人为的。
大家想想,哪种茶符合我说的这种情况呢?
普洱。
普洱这个茶,从十几年前,火爆到现在,产量可不是一星半点,那些传统名茶,产量大都是十几万斤,普洱茶年产量是十几万~吨。
普洱茶
一年产这么多普洱,如何获得精英阶层的认可,以点带面,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并喜欢呢,那只能人为制造稀缺性,方法大家都知道:
1、讲究树茶:台地茶那能喝吗,必须是古树茶,要是茶树王产的茶就更棒啦!
2、讲究山头:冰岛、昔归、班章各领风骚……
3、讲究年头:越陈越好,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二十年成传家宝……
一步步,产量这不就下来了,价格也上去了。
普洱茶成功了,一大票知名人士研究得是如痴如醉,用了十几年时间,叫响了全国,虽然不是很懂,但我也很喜欢喝普洱,只要是对自己口味的,都喜欢。
不过有代价,普洱的名声,就是被过度炒作给砸了,尤其是那几年资本退场之后,价格崩盘,留下了一地鸡毛。
很多其他地区的茶叶从业人员对普洱茶有很大意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味道:谜一般的标准
那味道呢?难道要成为名茶,茶叶的味道不重要吗?
重要,但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茶叶这个东西,不同人的口味差别太大了,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评标准。同样一种茶,有的人是真喜欢,有的人一口都受不了,就比如传统烟熏工艺的正山小种,评价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似乎不接受的人还要多一些,因此才改良了工艺,有了大、小赤甘,但这并不妨碍正山小种的名气。
就是同一个人泡同一批茶,也可能因为自己情绪、冲泡水温、时长天气等原因,喝出不同的味道来。
我亲身经历,两个资深茶客从我这购买了一样崂山春茶,而且他们之前都没有接触过崂山茶,没有什么心理和历史包袱,不会被舆论引导,全凭个人喜好,一个人说这个茶好,比我买的那些一斤的还要好,另外一个网友说这个茶不咋地,就值吧。都是资深茶友,都喝过全国各种名茶,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所以很多网友留言说崂山茶不好喝,炒作什么的,我从来不反驳,因为人家可能喝了确实不喜欢,当然了,有个前提:
你喝的是真崂山茶,春天的。
要成为名茶,味道上不见得人人都喜欢,有一部分人喜欢就很好,而这部分人,最好是有能量的。
一直以来,大家都说”适口为珍“,可真正能做到的人,还是少,因为如此多的营销手段、舆论影响、专家意见、社交压力,把人的欲望不停地拔高,不自觉就朝着名贵茶叶去了。
如果自己喝的话,还是遵从自己内心真实喜好,很多茶友想明白了名茶的本质,突然悟了,白瓷盖碗泡个小青柑、茉莉花,喝的也美滋滋,自己喜欢嘛。
当然,我说了这么多,也只是我一家之言,因为我知道人文这些无法通过实验,控制变量来研究的领域,没有什么绝对真理,一种名茶的诞生很有可能也有别的原因,我算是抛砖引玉,如果大家有什么见解,也可以在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原创不易,如果大家喜欢咚咚的文章,那就点个赞,也欢迎大家转发、评论、分享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