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即将来临,偶翻唐诗,杜牧的《清明》诗出现在眼前,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描写了被杏花簇拥着的一个村子,在春雨中隐约可见的杏花、村舍、酒帘、牧童和游客,诗人的意境是何等令人遐想。
《清明》诗很明显是诗人在旅途中,由于对环境的不熟悉,春雨绵绵,略感微寒,才向牧童借问酒家。我们知道杜牧是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创作主张以意为主,反对虚无,因此,诗中的“杏花村”必有所指。
但杏花村究竟在何处?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一说在山西汾阳市,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樊川别集》中有杜牧《并州中道》一诗,“行役有方倦,古今谁复闻。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说明杜牧曾来过山西并州。并州汉武帝所置,唐开元改为太原府,辖区约为文水以北,阳曲以南,距离汾阳很近。杜牧曾涉足太原,作为游客,在清明佳节春雨连绵中,游览汾阳杏花村,避风雨,品美酒,是可信的,也符合《清明》诗作为游人吟作的意境。二是山西汾阳酿酒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期。到南北朝的北魏就开创了清酒时代,《北齐书》对汾清的记载就是最好的说明。唐贞观年间,汾阳在汾清基础上酿出“河东乾和”被唐宗室定为贡酒。可见在唐初汾酒已名满天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相继游历并州,留下了大量与酒有关的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寻前人脚步,游并州,访汾阳,问牧童,赏杏花,喝汾酒,吟《清明》成为千古一绝。
二说杏花村在安徽池州,这一说法的根据是杜牧曾于唐武宗会昌四年在池州作过刺史,而池州所在的贵池县城西有杏花村,古有酒肆,素产名酒。清朝人即遂编《贵池县杏花村志》时,将杜牧的《清明》诗收入其中,成为主要理由。但安徽池州“古有酒肆,素产名酒”的记载,在唐代是无法与汾阳乾和汾清相比拟。从史料看杜牧在唐武宗会昌二年被贬为黄州刺史,会昌四年又任池州刺史,作为刺史对所辖之地杏花村应该是熟悉的,何须牧童遥指呢?作为地方长官饮杏花酒还需自己冒雨寻访吗?
三说杏花村在江苏丰县城东南十五里处,理由是北宋苏轼曾写过一首诗“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很清楚此诗虽写了丰县杏花村盛况,但县吏打门催钱的声音已破坏了畅饮行令的场景。杜牧《清明》诗写了诗人旅途中,由于环境不够熟悉,才有借问牧童一说。另据专家考证丰县城东南一带并无杏花村,而杜牧在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年)8月,由睦州刺史任内迁为司勋员外郎,十二月到达长安,秋冬之季怎会写出清明时节的诗呢?
汾阳杏花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重要驿站,达官贵人,行伍侠客,文人雅士游历都要落脚驿站,无不闻香赏花,饮酒作诗,住宿歇息。汾阳杏花村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与唐代太原为李氏根基,地位显重分不开。即使从环境、气候方面讲,山西汾阳杏花村也是可信的。汾阳在山西中部、汾水中游,阳春三月,清明佳节,桃杏争妍,春雨绵绵是不可争的事实。作为南方的池州、丰县早在二月份前杏花就盛开了,根本和四月份的清明无法对接。怎会出现清明杏花春雨的场景。
综上所述,我认为山西汾阳杏花村才是杜牧《清明》诗所指。我希望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县能把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意境打造成我省的旅游景点和酒文化胜地。使酒、诗、游成为一体。开创国学传承和旅游胜景相融的新局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